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关于体育分类的思考
21305年11月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XI’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V0122No.6NOV.2005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编号:1001.747X(2005)06.0030-02中图分类号:G80—05文献标识码:A关于体育分类的思考+陈小龙,张宝强(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,陕西咸阳712000)摘要:对体育进行科学分类是体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。指出体育分类“三分法”的不足,建议采用“二分法”对体育进行分类,旨在明确体育的基本概念、进一步推动体育理论建设。关键词:体育;体育的分类;三分法;二分法、ThinkingheClassificatSportCHENXiao—long,ZHANGBao.qiang(DepartmentPE,XianyangNormalUniversity,xiorEofthebasiquesfiomofthesportclassifythesportscien曲cay.Thipointhedefectofthewayofthree,partclassifiealonandthinksthathewayoftwo—partclassificationisuitable.Thiclassificathebasisportmolclear.andpromotesconstructsporttheory.Keywords:sportheclassificathewayaee-partclassificatiwo—partdass访ca石0n体育的概念及其分类历来是体育理论界重点探讨的问题。其中关于体育的分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笔者对广义体育(体育运动)提出新的分类方法,以供商榷。1体育分类的原则分类是指以本质属性或显著特性为依据,把各种属性特征集合成类的过程。对体育进行分类应具备两个原则:1.1遵循体育本质原则对体育进行分类,必须正确把握体育的本质,即体育是以增强体质、增进健康为直接目的,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,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。只有把握了体育的本质特征,才能把体育活动与人的生产活动、生活活动以及艺术活动等区分开来,才能从宏观到微观,深入探讨体育系统内部的基本问题。从体育的本质出发,是保证体育分类准确性的首要前提。1.2遵循逻辑学原则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划分规则主要有:划分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;划分必须按层次进行;划分的各子项,其外延应互相排斥;划分所得各子项的外延之和,应等于母项的外延等怛J。遵循逻辑学原则,是保证体育分类正确性的重要条件。要对体育进行科学分类,必须正确认识体育的本质特征,严格按照逻辑学的原则来进行。2对几种“三分法”的分析所谓“三分法”是指按照某种标准把体育从整体上分为三大类的分类方法。具有代表性的“三分法”主要有:2.1传统“三分法”长期以来,人们习惯上把体育分为学校体育、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部分。这种分法似乎已约定俗成,几乎被媒体、大众和一些专家所广泛接受。但这种分法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:一是划分标准不一。如学校体育是就活动的场所、行业而言的,竞技体育讲的是活动的目的、性质,而大众体育则侧重于活动的对象、群体。二是划分标准不一导致各子项相互重叠严重。如学生属于大众范围,学校属于教育系统,故学校体育只是大众体育的一部分,学校体育可归众体育范围;学校中的高水平运动队属于竞技体育范围;体育学院归属于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,还难以论定。2.2目的“三分法”按照发展体育的主要目的,体育可分为竞技体育、健身体育(或叫保健体育)、医疗体育(或叫康复体育)J。这种分法标准明确、唯一,但健身体育和+收稿日期:2.C05-04-20;修回日期:2005-06一10作者简介:陈小龙(1963一),男,陕西泾阳人,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:张宝强(1973.),男,陕西泾阳人,硕士生。30第22卷陈小龙,等:关于体育分类的思考医疗体育属于性质相同、程度相异的同一类概念,医疗体育可归入健身体育范围。2.3区域“三分法”根据我国人民生产、生活、学习的基本规律和体育实践区域,可将体育分为家庭体育、学校体育、社区体育【4]。这一分法明显忽略了十分重要的竞技体育;另外,家庭位于社区,家庭体育可并入社区体育范围。2.4文化层次“三分法”根据文化层次将体育划分为:精英体育(经过良好的体育熏陶和训练、具有严格规则和要求的体育)、大众体育(是指没有经过良好体育熏陶和训练的群体需要的体育)和民间体育(主要是指乡村居民创造的一些体育游戏活动)[51。这种分法缺陷在于:大众体育侧重于群体,不分城市和农村,而民间体育侧重于地域,指的是乡村体育,划分标准不一;且民间体育属于大众体育,子项不具排斥性。2.5活动区域、体育群体互联“三分法”根据体育活动单元领域,把体育分为学校体育、社区体育和职业体育。这种分法有两点值得商榷:一是标准不一,学校体育、社区体育按活动区域(学校、社区)和活动群体(学生、群众)划分的,而职业体育是按体育的性质划分;二是内容不全,这种划分明显漏掉了农村体育和体育旅游、体育探险等。以上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分类方法——“三分法”。由于划分标准不一j9九游会国际真人-AG官网、涵盖内容不全面、不便理解等原因,“三分法”不足以使人们对体育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。既然“三分法”包含不了用一个标准难以包含的内容,我们不妨用“二分法”对体育作以简明、扼要的分类。3“二分法”的提出“二分法”就是基于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概念分类的逻辑学原则,采用一个标准把体育先分为两大类,在两大类之下,再按标准进行第二层次划分的分类方法。3.1“二分法”的内容“二分法”包含的内容及其结构见图1。体育(按目的划分)健身体育(按活动领域划分)体育“二分法”结构示意3.1.1健身体育健身体育是指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,以健身为主要目的,通过观赏、教学、锻炼等形式而进行的体育活动[6J。健身体育是一种普及性、业余性的体育活动,它以健身为主要目的,具有思想教育、技能培养、休闲娱乐等功能。根据活动的场所、地域,健身体育又分为学校体育、部队体育、城市社区体育、农村乡镇体育和旅游、探险胜地体育等五种形式。这五种体育活动又各有侧重:学校体育侧重于体育教竞技体育(按运动水平划分)学,部队体育侧重于训练,城市社区体育和农村乡镇体育侧重于锻炼,旅游、探险及胜地体育侧重于观赏和冒险。3.1.2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即竞技运动,是指以竞技为主要目的,通过训练、比赛等形式而进行的体育活动。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性、职业性的体育活动,它以竞技为主要目的,具有挖掘运动潜能,创造优异成绩,显示自我或团体力量的功能。根据下转第57页)第22卷邹煜,等:运动协调层次及属性研究调运动的能力,他认为,“运动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: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;二是因练习和反 馈而逐渐变得精确而连贯的实际的肌肉运动”[ 15] 因此竞技运动协调技能的属性可以以下图表示:竞技能力 .北京:人民体育出版社,1991. .上海体育学院学报,2004,28(4):8(983. .杭州:杭州教育出版社,1999.94. 7J皮亚杰J.生物学与认识[M】.上海:三联书店出版社, 1989.9. 皮亚杰J智慧心理学[ 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(1)运动协调源自于“遗传图式”,是先天的生物 社,2002 16 适应,同时也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自然前提。 运动协调是动作逻辑的外在反映,是一种一18京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版),1997,(4):48_55 11]朱智贤.心理学大词典[ 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(3)运动协调受不同层面各种因素的制约,如: [12裳舅笔‘4.5运6,动650心.理学[M]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 “生物结构空间”、运动协调储备、智力等。 13]张洪潭.技术健身教学论[ 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过程的本质表述。 版社.2000 38. 参考文献: 14]Gagne RM,Bri ggs LJ.Pri nci pl es ofi nstructi onal desi gn[ 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NewYork:Hol ,Rinehart Winston,1979.67.72. 1972.14. 15]rcIagtU RA.Mot Learning:Concept 普拉托诺夫BH.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[ .1989.8.NewYork,NY:McGraw—I- fi B,2001.126—149. (上接第3l 页)运动水平的高低,竞技体育又分为地 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、国际级四个层次。 3.1.3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。基 础扎实,上层踏实。健身体育全面普及和深入开展, 可为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高良好的基础。竞技体 育的迅速发展又为健身体育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 导。两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 掌握好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,明确各自 己的侧重点,有利于理解“全民健身”战略和“奥运 争光”战略的关系,推动两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协 调发展。 3.2“二分法”的优点 “二分法”采用一个标准、进行两个层次分析,吸 取了年龄分类法、地域分类法、人群分类法、阶层分 类法、文化分类法等分类方法的长处,避免了标准不 一、内容不全等缺陷,具有结构清晰、内容全面、通俗 易懂等优点。 4结语 “三位一体”不可强求,“两线平行”未尝不可。 用“三分法”对体育进行分类,很难在一个层面上对 复杂的体育问题进行准确、全面的划分。采用“二分 法”对体育进行分类,在理论上便于对体育基本概念 的正确理解,在实践上有利于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 战略的宣传和实施。 参考文献: .体育科学,1991,11(6):13- 16. .天津体育学院学报,1990,lO(3):4c. 勇.体育及其划分浅析[J1.体育学刊,1999,6(2):57—58. .上海体育学院学报,1990,11(3):16—19. .北京:人民体育出版社,1989.21.
2024-03-28 03:44:20
浏览次数:
次
返回列表
友情链接:





